七夕为什么吃巧果

  七夕节,又称七巧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。这个节日是有一个很凄美在爱情故事的,为了表示对爱情在向往,在七夕人们经常会吃巧果,是什么原因呢?七夕还有什么习俗?一起来看看吧。

  全文目录

  1、为什么七夕吃巧果

  2、七夕的由来

  3、七夕习俗

七夕为什么吃巧果

  为什么七夕吃巧果

  1、相传很久以前,有一位姑娘叫小巧,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爱情,于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,小巧都会做一种精致的小点心,焚香供奉,希望牛郎和织女能在天上相见。当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诚心所感动,将此事汇报到了天庭。玉帝碍于天规无法赦免牛郎织女,但是非常感谢小巧的心意,于是令月老牵线,促成小巧的美满姻缘。此后,小巧和意中人厮守一生,夫妻不离不弃,和和美美,受到众人羡慕。不少女孩子也向小巧学习,在每年的七夕制作性状各异的小点心,祈求姻缘美满,幸福一生,这种点心也被称为“巧果”,流传至今。

  2、七夕做饼如手指与口舌状,名曰“巧食”,妇女、儿童用五彩线缕贯“巧食”抛掷屋背,谓让喜鹊衔去搭桥,夜渡牛郎、织女过银河相会。

  3、巧果是七仙女洒的泪,给宝宝们戴上,女孩子会心灵手巧,越来越漂亮的。

七夕为什么吃巧果

  七夕的由来

  七夕的“牛郎织女”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,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,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,称作“分星”,就地理来说,称作“分野”;牛郎织女星象对应地理分野收录于文献《汉书·地理志》:“粤(越)地,牵牛、婺女之分野也”。相传每年七月初七,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。

 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,普及于西汉,鼎盛于宋代。在古代,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。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,有些逐渐消失,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。七夕节发源于我国,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**如***、朝鲜半岛、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。2006年5月20日,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地列入第一批**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七夕为什么吃巧果

  七夕的习俗

  1.是吃七巧果。每到传统节日,都会有独特的美食参与,七夕节当然也不例外,七夕节的专属美食就是七巧果。七巧果又名“乞巧果子”,款式极多,主要的材料是油、面、糖、蜜,并做成瓜果花草等模样。《东京梦华录》中称之为“笑厌儿”、“果食花样”。在宋朝,市街上就已经有七巧果出售了。

  2.习俗是祭拜织女。这个活动一般都是女性参加,几个人提前约好时间,大部分是在晚上举办。晚上在月光下摆上一张桌子,桌子上放置好茶、酒、水果、五子(桂圆、红枣、榛子、花生、瓜子)等祭品。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子前,一边吃瓜果点心,一边向织女默默许愿。

  3.穿针乞巧。第三个习俗是穿针乞巧,这应该是最早的乞巧方式,始于汉朝。《西京杂记》中记载: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具习之。”在七夕节这天,各家各户的女人女孩都会走出家门,大家聚在一起,一边猜测牛郎织女的相会场景,一边拿出自己的针线女红,通过穿针的方式乞巧。

  4.晒书晒衣服。晒书晒衣服的习俗在古代非常的流行,有很多小故事都记载了人们会在七夕节这一天晒书晒衣服,去去霉气。不过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了豪门富士炫耀财富的场景了,引来了不少文人墨客的鄙视。

  5.为牛贺生。七夕节来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,大家对此不会很陌生,而作为其中的关键,老牛想必大家也是非常熟悉的。据传说,老牛为了帮助牛郎跨越天河见到织女,让牛郎把自己的皮揭了下来,借着牛皮过天河见织女。为了纪念自我牺牲的老牛,人们每逢七夕节就会给老牛贺生,表示对老牛的敬重。

  6.种生求子。这是一个很古老的习俗,在七夕节前几天,人们会在木板上铺上一层土,播下粟米的种子,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,再摆一些小茅屋、花木在上面,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,称为“壳板”。或将绿豆、小豆、小麦等浸入碗中,等它长出嫩芽,再以红、蓝丝绳扎成一束,称为“种生”,又成为“五生盆”或“生花盆”。南方各地也叫“泡巧”。

  7.拜魁星。不过这个节日和七夕节没有太大的关系。民间传说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。魁星文事,想要考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,所以为了能金榜题名,读书人会在这一天祭拜魁星。魁星就是魁斗星,为北斗七星的第一课,也叫魁首。古代士子考中状元时称“大魁天下士”或“一举夺魁”,里面的魁指的就是魁星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